查看原文
其他

呵呵,官场从来不相信什么985、211

2017-12-16 公周 公眼观察

2万+草根青年加油站,戳蓝字加入

公周说:最近一周,在持续关注江歌案庭审情况。宣判后,可能会有评论文章发布,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支持。今天的文章,算是真正的职场成长类别。希望大家能喜欢。


01


我离职的时候,跟我同一批的王宁刚刚明确“主持工作”。

当年,大家从四面八方考到北京,培训班上志满意得、指点江山,随后分散到各个机关大院埋头工作,QQ群、微信群也渐渐沉寂。但投缘的几个朋友间,还是常常相互八卦一下。班上谁最先当科长,谁的文章上了人民日报理论版,谁被领导挑中当了秘书,谁和谁培训班结缘走到了了一起,谁又被外派出国、天天在朋友圈刷着思亲之苦。

很少听到王宁的消息。

直到他所在部门组织了一次重要会议,我随领导参会,在会场见到了他。分别几年,远远看上去他发福不少,三十出头的年纪,脸上已经略显油腻。他穿着深色夹克,头发一丝不乱,笑容可掬地招呼参会领导。看到我们过来,他赶忙小跑几步到跟前,双手握住领导的手,准确地称呼姓氏和职务,精确地把我们引向座位。领导略有诧异,因为彼此并不认识,但看得出他很满意这种零延迟服务水准。送下我们告辞时,王宁还专门朝后排的我亲切地点点头。

那一瞬间,我有点恍惚。面前这位精明强干的年轻人,真的是我所认识的王宁吗?

当年的培训班上,我和王宁恰好分在同组。那是第一次注意到他,中等身高,其貌不扬,穿得像个没毕业的大学生。表情近乎卑微,自我介绍时两只手局促地轻微摆动。

“我叫王宁,河南的,不像大家都是名校学历,我上的是地方学校。(跟大家)差距很大,(大家)别笑话我。”说到这里,自己先咧开嘴,尴尬地笑了笑。

其他同学赶忙打圆场,“哪有哪有,大家都一样的”。话虽这么说,但从大家的眼神里,我还是看到了骄傲、好奇甚至有一丝嘲讽。至少我自己在暗想:“如果是我,可不会这么轻易暴露弱点。有足够自信和过硬能力的人,怎么会在意自己的学历?”

事实证明,那时的王宁确实没有自信,也看不到什么过人的能力。

上课时,大家都在认真听记,他右手托着脑袋、紧锁眉头,不知在想些什么。提问环节,从来没见他举过手。分组活动,他总是往后缩的哪一个,羡慕地看着大家各显神通,鼓掌叫好倒是不遗余力。偶尔有空闲时间,小组打牌或玩杀人游戏,大家谈笑风生、比拼牌技演技,他总是最轻易中枪的那一个。因为,他的记忆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几乎都是最差的。每次出糗,他都闹个大红脸,但下一轮时,还会继续笑呵呵守在“阵地”上。

培训班快结束时,大家组织联欢活动。每个人都有节目,吹拉弹唱、各显绝技。趁着大家七嘴八舌,王宁轻轻拉了一下我的袖子,“我啥也不会,咋办?”

我怕他尴尬,也想保证人人参与,赶忙给他安排了个小话剧的角色。听我说台词只有三句话,王宁满意地接受了。排练过程中,他每次都是最早到、最后走,跑前跑后给大家服务。轮到他对台词时,他带着河南口音的三句台词总能让大家笑场。看他忙碌加上紧张,闹得满头大汗,在调侃挤兑之外,大家反倒对这哥们多了几分好感。

演出的时候,王宁还是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。因为道具出了点小问题,前面同学随机应变,改了几句台词,其他人也都心领神会,结果到王宁这里卡壳了。他明白是怎么回事,却张口结舌,找不到话茬。紧张之下只好小声嘀咕:不是这样的呀……。台下哄堂大笑。男主角赶忙把话茬接过去。就这样,王宁仅有的三句台词,最后一句都没说出来。后面几分钟的戏,我看他的脸一直红红的。

那次培训班,各路大神很多,让人印象深刻的也不少。但让所有人都记住的,王宁是第一个。

02


离职后,经常跟之前的朋友小聚,留意打听着王宁的消息。慢慢地,对他这几年的经历有了粗略的勾勒。

在同事们眼中,最初的王宁也是一个脑袋不怎么灵光、为人拘谨羞涩的形象,有的老同志不管不顾,让他气急了就半开玩笑地说他,你当初是咋通过面试的呦!尽管如此,谁都不会否认,王宁是所有年轻人中最能吃苦的一个。

单位每次集中销毁文件,他抱起一百多斤的销毁袋就往楼下跑,自己搬完再帮其他办公室;灭火器更新更换,从他来了以后,其他人就没用伸过手;取机要、拿报纸、领办公用品这种琐碎事儿,他也都承包了。时间稍长,办公室的画风变成这样:

王宁,回头帮我领几本便利贴。

王宁,你过来帮我看看复印机小册子怎么操作?

王宁,我家有点事儿,这周末跟你换个班吧?

……

可别以为王宁只会做这种零碎小事。从上班第一天起,他就坚持7点钟到办公室,到现在风雨无阻。入职一开始被安排到综合部门学业务,他学得慢但也最认真、最投入,其他年轻人下班,他继续跟着别人值班。交代一句话,别人都记脑子里了,他记不住就记在本子上。核文别人一遍就过,他生怕出错就过三遍。每周例会和其他工作会,别人列个提纲就够了,他拿出中午休息时间一字一句敲出个书面稿来。靠这种“笨办法”,他硬生生甩开一堆优秀年轻人,挤进了大家心目中的第一梯队。

机关工作很繁琐,机械和重复劳动很多,时间长了,大家难免心生倦怠。特别是名校毕业的同学,看着手里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,对比着大学同学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收入水平,想想自己叱咤风云的亮眼履历,要保持心态均衡并不那么容易。工作三到五年,这些人中会出现明显分化。

有的人意志消沉,提前向无欲无求的“老干部”方向滑落;有的人开始把工作放在第二位,积极奔走寻找跳槽机会;有的人仍然严格要求自己,把手上的每份工作尽力做好,却早已经没有当年的激情。你看,贫乏的面部表情就是证据。当然,也有智商、情商并驾齐驱的精英人物,已经被领导慧眼识中,被调到更关键部门、更核心岗位,驶入人生超车道。

这些,都与王宁没关系。

他并不算聪明,却很努力。他业绩不错,却也称不上出类拔萃。大家都离不开他的热情服务,但恐怕没人想过他能担当大任、支撑局面。科员、副科、正科、科长,他每一步都走得很稳,却也没有什么更大波澜和机遇。

与名校毕业生相比,王宁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不同:他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非常满意。这种满意是发自内心的。

他从没想过跳槽辞职,也不攀比什么年薪百万,他对重复劳动毫无反感,他对压抑的机关氛围安之若素,他对职级待遇也完全没有奢望,或许在他看来,当好一个科长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。正因为这些,当名校毕业的同事心潮起伏、焦虑人生的时候,他在踏踏实实、安安稳稳做着该做的事情。

机遇对王宁这样的人,从不吝啬。

几年后,部门主要领导被纪委带走了,查办下来,好几位跟得紧的年轻人也查出不干不净的事儿。处里排名最末的副处级,很快被任命为副处长主持工作。这人,对王宁非常认可。

再后来,副处长成了处长,王宁成为副处长。再再后来,王宁也主持起了工作。

你看,官场风云变幻,就是转瞬之间。

谁也没有想到,原先老实木讷的王宁,到了领导岗位上会做得那么风生水起。一夜之间,他像变了一个人,为人处事滴水不漏、迎来送往恰到好处、工作思路既新又好、应急应变有条不紊。大家都开始确信,王宁是真正的明日之星。


03


看到这里,很多读者会想到“平庸官僚”和“逆向淘汰”。

其实仔细想来,绝大多数情况下,公务员本来不就是事务性工作吗?哪用得到那么多创新创造和技术攻关呢?

办文,思想要与上级保持一致、观点绝不能凭空臆想,文体、结构、文风、用词都规范化的,恰恰排斥太多独立思考和个人色彩;

办会,更是纯粹的重复劳动。几乎每次会议都是年度例行,筹备方案早已经千锤百炼,每个环节、每个细节甚至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,都已经被无数次实践经验所囊括;

办事,如何联系不同部门、如何交涉关切事项、如何形成解决方案,你的一举一动都要找到先例和依据。否则,你一定要先问问自己,自己所谓的“创新”是不是已经越界了?

你看,这样的工作,不就恰恰需要王宁这样的人吗?真正有能力、有机会思考国家命运和苍生冷暖的,全中国才有几个岗位呢?

所以,这绝不是什么逆向淘汰,而是合乎工作实际的自然规律在发挥作用。

这些年的公务员队伍,恰恰不是出现了人才流失,而是出现了人才过剩。太多不适合这种事务性工作的优秀人才,被传说中稳定安逸的工作环境,以及传统的读书做官思想吸纳进了体制。人才积聚而又缺乏活力释放端口,最终形成了长期低效运行的局面。官员落马总说心态失衡,这种心态失衡源自哪里呢?当然源自价值观沦丧,但也不能否认付出与收入的悬殊、能力与待遇的差距,不能否认他们压抑的工作状态对心理健康的长期消磨。

面向未来,公务员队伍的职业化、专业化改革将不可避免。执政官吸纳精英人才,负责掌控局面;技术官与市场接轨,提供专业服务;占据主体地位的事务官,吸纳道德水平合格的普通人负责日常运行。三方合力共同促进官僚体制效能提升,这将是国家治理能力、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证。

我把这篇文章发给王宁看。王宁笑着说:

我要是能写出你这样有点意思的文章,我也跳槽了。

停了一会,他又说:

但你有没有想过,比你牛的人那么多,为什么多数人都没有走呢?

| 往期精彩回顾:

地铁公交色狼多,劝你多穿点,有错吗?

同样是曝光个人信息,江歌案你们搞反转,“教科书式耍赖”事件怎么不吭声了?

三原色后续 | 我们真的要对儿童性侵举手投降了吗?

有关“di duan 人口”的文章被删,请在公号对话框回复这四个汉字,即可获得文章

这篇文章很通俗,终于把江歌-刘鑫事件中的法律、道德争议讲清楚了

留学生江歌之死:这张图告诉你想知道的一切

国家公务员考试,最终录取的都是些什么人?

为什么,我不建议年轻人把「公平」挂在嘴上?

一个草根腐败家族的兴亡样本

论一位嫖客的自我修养

父亲是厅级干部,但我只信三句话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